Hej verden!

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不是簡單疊加

1.變革:慕課讓新的教育觀念和模式深入人心

慕課顛覆了傳統的教育

對比慕課嶄露頭角時所提出的讓人熱血沸騰的革命性口號,慕課的發展現狀或許會讓很多人感到期望與現實的巨大落差。一邊是慕課的轟轟烈烈,一邊是傳統教育的依然按部就班。筆者認為,盡管慕課目前似乎並未完全兌現當初那些“承諾”,但其對教育變革的積極作用是不容否認的。慕課站在早期遠程教育、網絡教學等開放教育先驅的肩膀上,對教育變革的最深層的作用就是繼續將“公平”“開放”“共享”的教育觀念深深紮根在人們的心中,為未來教育生態的重塑奠定了社會共識。

筆記本電腦裏展示的上海交通大學精品課程《數學之旅》。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慕課突破了優質教育資源壁壘

據統計,2018年,全球慕課平台的學員人數突破1億,達到1.01億人,有2000萬新學員注冊了至少一門慕課課程。在中國,慕課的發展勢頭同樣迅猛。2018年,中國逾1100萬人次大學生獲得慕課學分。據媒體報道,下至一名雲南深山裏的11歲小學生,上至一位85歲的老先生都通過慕課學習了大學的課程。這些事實告訴我們,慕課至今雖未徹底改變我們的教育形態,但確實在客觀上打破了學習的時空界限,突破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壁壘。

慕課讓學習者體驗到了新的模式

以兩種形式為例,一種是集中式平台模式的x慕課,類似於廣播傳媒式的學習方式。其課程內容強調免費、共享和開放,教師往往是“以一敵多”,甚至是“以一敵萬”。這種學習方式讓更多的人可以“無門檻”地進行在線學習和討論。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另一種是基於“聯通主義”的、具有分布式特點的網絡化c慕課,強調具有自我指導和自主性的網絡化、社交化學習。學習者可以在線獲得更聚焦、更高效的交流、探討和協作。此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學習也逐漸成為慕課的一種重要學習模式。例如,在基礎教育領域較為流行的慕課與翻轉課堂的結合,實現了課前線上學習與課堂線下教學的有機結合。當然,慕課的學習方式不僅於此,但這三種方式的出現,已讓人們相信學習不一定要完全在學校和教室中完成,而是存在更多創新的可能。

2.趨勢:慕課發展中的“兩面性”並存

在慕課10年發展中,人們在實踐中力圖揚長補短,不斷摸索更加成熟、理性的慕課的發展模式,導致慕課發展逐步呈現出“兩面性”並存的情況。

公益性與營利性並存

慕課對學習者最具觸動之處是“免費”。“免費”意味著接受教育幾乎是“零成本”的,是最契合互聯網“開放”“共享”的精神的。可以說,公益性是慕課實現大規模、開放式教學的根基。近兩年,考慮到長期免費運行不僅無法保障課程的質量,甚至會影響平台的生存,慕課平台的營利性需求明顯上升,既有基於學習認證的收費,也有基於定向合作的收費。公益性與營利性的並存,讓慕課平台出現了免費、認證收費、定向培訓收費共存的情況。

顛覆性與順應性並存

慕課的顛覆性意在對教育形態的改變,包括物理空間、學習環境、學習形式、教學交流、組織管理、教學評價與反饋等多個方面的變化。目前,慕課已經在物理空間、學習環境上與傳統教育有了明顯區別,在學習形式、教學交流上有了一定的新變化。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後,慕課平台也出現了一些向傳統教育形態靠攏的趨勢,如慕課相關認證學習的出現。有些慕課平台甚至直接與傳統學校合作,達成學分互認。顛覆與順應的混合性存在豐富了學習者的學習選擇權。

開放性與封閉性並存

免費的學習、無門檻地參與、大規模的受眾是慕課開放、平等精神的重要體現。但開放性也帶來了負面效應。有些大規模開放課程,由於教師精力不濟,難以持續跟進,只能限定在較短時間內開放,影響了課程的傳播。於是,慕課平台上開始出現相對封閉的學習,如提高參與門檻、面向特定的學習群體、控制學習規模、限定學習時間等,甚至在一些慕課平台上出現了所謂後慕課時代的私播課(SPOC)。開放性與封閉式學習的並存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不同學習者群體對在線學習的期望。

多樣性與同質性並存

目前,慕課的平台多為綜合性的在線課程,即平台上的課程所涉及的學科門類較多,缺少一些專業性的慕課平台。這種雜燴式的學習內容,優點是學習者在一個平台上就能涉獵多門學科,但也容易降低學習者的專業化學習效率。與此同時,慕課平台還存在同質性:一是平台的功能都較為類似。二是慕課的優質課程往往集中於名校、名師,沒有激發全體教師,尤其是草根學校的草根老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課程資源的生態體系較為單一。三是一些慕課平台的學習數據分析技術讓學習者更容易接收到同質化的課程資源推送。

3.問題:慕課推動教育變革仍有局限性

慕課發展中看似矛盾的“兩面性”實則反映出“互聯網+教育”尚有一些根本性的問題沒有解決,從而使得慕課對教育的改變回歸到理想與現實相結合的理性道路上。

無形的圍牆依然矗立

慕課能跨越有形的圍牆,讓全世界的人享有名校、名師、名課,但傳統教育體系這堵無形的牆卻難以被徹底顛覆。這個現象反映出社會發展需求與教育形態間的相互關系。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當社會發生重大跨越或轉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生變化時,作為上層建築的教育必然會隨之改變以適應社會的需求。以互聯網技術為重要特征的信息時代的來臨,雖然極大改變了信息獲取方式,引發了產業的一系列變革,但社會發展模式尚未有本質改變。這就決定了現有的教育體系、體制、機制仍將占據重要地位。“互聯網+教育”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現有的教育,或是對其進行有益的拓展、補充,乃至改變。慕課的顛覆與順應的混合性存在即是一種印證。

公平和質量難以兼顧

慕課發展中開放與封閉、多樣與同質並存,表面上是為了解決課程質量參差不齊、教學交流不足、優質資源有限的問題,盡可能地兼顧教育的公平與質量,其背後反映的是人與技術間關系的不平等。互聯網技術盡管能將信息極大地擴散到各個角落,能讓人人都有機會接觸到網絡上的各種信息。但是,這只能實現人與信息間的單一交互,無法達成將一個或少數人的智慧、情感、態度等與網絡上更多人同步的、不間斷的交流。人與人之間的智慧交互實則受到了限制。人與技術的互動關系仍然獨立於人與人的互動關系之外,無法形成“人—技術—人”的融合性關系。因此,在教育領域中,互聯網技術對教育而言,仍然是處於輔助性、補充性、拓展性、工具性的地位,而非顛覆性的力量。

4.展望:發揮“互聯網+教育”的推動性作用

筆者認為,要真正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創新發展,從而推動教育的內生性變革,需要從教育和技術兩個方向雙管齊下,共同推進。

要隨時把握社會發展的大方向、大需求,跟進技術發展趨勢,從體系上及時對教育進行調整。“互聯網+教育”最終落腳點是教育。當社會發展模式和技術革新後,我們僅僅簡單地將技術與教育疊加,而不從教育內部進行變革以適應時代的需求,那可能疊加力度越大越是強化、固化原有教育體系中一些不合理的內容,讓技術成為阻礙教育變革的幫凶。如能及早洞察社會變化,從整體的視角推動教育適應時代發展需求和技術發展的特性,才能更好地發揮出“互聯網+教育”的最大優勢。

要通過教育培養更多創新人才,推動技術的變革,實現人與技術關系的質變。從慕課的發展來看,技術尚未真正介入到人與人的關系之中。智能化的不足使得技術只能成為人的某項工具,而不能上升為人的助手,甚至是夥伴。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為人與技術關系的改變帶來了曙光。我們要把握機遇,通過教育培養更多智能時代的人才,促進人工智能的發展,從而讓技術能夠代替教師完成一部分教育任務,真正推動技術與教育的一體化融合發展。通過人工智能讓每個人都能獲得屬於自己的個性化、定制化的智能學習環境,隨時隨地按需而學,達到教育的高位公平。

要以寬容的心態對待“互聯網+教育”的發展,呵護教育的創新。無論是慕課還是其他教育信息化的創新應用,由於沒有現成經驗可供參考,在摸索中可能會出現一些發展中的問題,或是與原有教育體系的部分觀念、思維、模式等發生沖突。這需要全社會以理性的態度,對這種創新具備寬容之心與呵護之心,而不是急於將其遏制,從而推動教育走向更好的明天。

Ingen kommentarer endnu

Der er endnu ingen kommentarer til indlægget. Hvis du synes indlægget er interessant, så vær den første til at kommentere på indlægget.

Skriv et svar

Skriv et svar

Din e-mailadresse vil ikke blive publiceret. Krævede felter er markeret med *

 

Næste indlæg

Hej verden!